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貨比三家不吃虧,是真理嗎?

何坤謙

貨比三家不吃虧的觀念是從小就被灌輸的觀念所以從小不論是買食物買用品買家電買水果買房子甚至於找工作大概都會貨比三家之後再決定這個觀念即使不是真理大概也變成習慣了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說到了有一個乞丐在路邊跟人乞討他會將乞討對象依據施捨的金額跟次數做一個紀錄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施捨時的表情與態度,這位乞丐發現有人是和顏悅色有人會不耐煩有人匆忙來去故事中的乞丐其實不是真的乞丐而是期望找到遺產繼承人的富翁,身家財產擁有幾十億的富翁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因為年邁正考慮如何找到一個適合的遺產繼承人

各位試想如果你是被乞討的對象你會是以什麼心態處理這個過程?(當然你並不知道他是富翁)會是和顏悅色的施捨是不甘情願的施捨,根本不會施捨還是推他一把粗暴地將他推開





其實,如同我的觀念一樣很多企業評估PLM系統的確都是貨比三家五家十家甚至於更多都有但大多數最終仍然是找到不適合的產品與輔導團隊有些則是無疾而終因為評估到最後卻不知如何選擇甚至於還會徒增一些過程的爭議。在這裡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在貨比三家的過程中,是不是反而排除了這些最適合也最用心的顧問團隊?而剩餘參與的廠商都是以市場機制所驅使,換言之就是業績導向的團隊,這不就是導致後來產生許多爭議的根本原因?

過去的推廣案例中,當然有些客戶也會表達反向的想法,他們會認為參與評估的顧問廠商應該要在使用者的評估過程不計代價地付出,即使是還沒有決定是否有後續結果之情形下也應該配合,因為這是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才能知道團隊的實力與專業程度。這個邏輯在貨比三家是完全正確的,也絕對是符合評估的邏輯,因而在幾年前我們大概都會全力參與及爭取。

但慢慢地我們意會到一件事,在十個評估案中真正有結果的只有不到一半,當中因為競爭廠家眾多,最終由我們團隊所承接的客戶也只有一半,再加上每一次的評估過程都為期3個月到1年不等,耗費時間許多(經常是比真正專案的執行期間還長),所以最近幾年只要是這樣的遊戲規則之下的評估,我們都會選擇退出居多;但事實上,筆者自負地認為本身團隊的專業價值與認真態度是優等的,也是客戶認為最負責任的團隊。

筆者常常自問,如果我們是故事中的那個乞丐,正嘗試尋找適合的對象,而評估的人會不會是那些依據自己的心態看事情的路人們?每一個單一故事結局會是如何?

各位讀者是不是也想一想如果你是故事中被乞討的對象你會是以什麼心態處理這個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站人氣